海外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学习 > 海外记闻 > 正文

海外记闻

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访学分享二

发布时间:2015-04-14    点击量:    来源:

2014年9月,我被学校选派赴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学习。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学习了Color Drowing、Visual Arts、French Language & Culture、Project(Methodology、SNCF Design Project、Workshop、Mock-up Project)、Technology(Skechup、Philosophy Workshop)等课程,参与了SNCF Design Project项目研究、舞台道具椅设计制作、New Service for Lovers和纸模制作等,学习了手工、哲学、室内装潢、平面设计、家具设计、产品包装等很多在学校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和技能。在法国的学习,让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倍受启发,倍感收获。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设计理念

与国内不同,国外设计师们设计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发散思维,待得到新的创意及灵感时,再考虑如何将好的灵感创意落实并带入到所做的设计之中。而我们做设计之前就已经为自己定下了条条框框,待到项目的大框架定下之后再回过头来在框架下进行。这并不是对哪一个思路更好、哪个思路不好的简单评价,而是反映出东西方设计,或者说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我们身边就有一个鲜明的例子——日本。在很多人的眼里,日本的设计非常领先,尤其是相比较中国而言。我去日本前也抱有这种想法,但是在我感受到了完全西化的设计思路后,再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发现,虽然日本看上去已经“脱亚入欧”,在各个方面都靠向了西方,可是在其设计领域体现出的谨慎却又都透出一股循序渐进的逻辑。就正如人们在使用日本的产品时,感叹最多的是日本的设计规整、条理清晰和人性化,但仔细分析后又会发现,我们更多的是在感叹日本设计的可靠和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这样的趋势在当今日本传奇公司——SONY公司的兴衰上也可以看出。上世纪的SONY公司通过在当时极具前瞻性的设计产品迅速占领了世界,其公司口号“创新源于好奇,梦想成就未来”更是佐证了创意的重要性。但在进入21世纪后,SONY公司的衰退几乎是全方位的。它的产品依旧品质极佳,设计也很人性化,随着科技的发展,SONY的一些技术仍然独领风骚,可这些却改变不了他被苹果公司超越的事实。乔布斯带领的苹果最终战胜了没有了盛田昭夫的SONY。在盛田昭夫之后再没有能够引领创新的人,没落也就成为了必然。

作为东方人,站在国人的立场上,我们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最为实际、最为稳妥且合乎情理的。对环境艺术专业而言,先确定自身的制约因素,将大框架定下,分出不同的功能分区,再将创意元素加入其中,这样可以减少很多的无用功。但这样也会使我们的设计变得谨慎、细微,在我看来这样的设计思路也是导致中国设计在世界上始终不能引领潮流的原因之一。反观欧洲(西方)的设计习惯,在项目开始做好充足的调查后,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做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将与这个项目有关的名词或者你所能联想到的东西(合乎情理的)都记录下来,之后再进一步归类这些零散的灵感,找到更为概括的大方向,将最后选定的好点子通过投票讨论的方法选择出来,之后再集体或分组将每个点子如何实现的任务承包下来。这样做不可避免的会拉长整个项目的时间,而且还会出现很多无用时间——很多点子在讨论阶段的进行中会被否定,那么之前投入的时间就变成无用时间了。在国内学习中我的同学们通常认为这样是浪费时间,但在我去过并亲身体会之后觉得,这样的过程是对过往传统一成不变的最好突破方法,在我们看来可能完全不相干的两样事物可能在这样的联想下产生令人惊异的化学反应。在将想法降落到实物的过程中,对方学生的执着令人吃惊,他们抱着“可以做到”的信念在做,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在开始阶段听起来天方夜谭的主意一一得到实现并带给我们巨大的震动。相比较之下,我们却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对细节的把控而不是在新潮流方向的发现上。

当然,我们的方法有我们的好处,我们的设计不会出现离谱的偏差,也不会出现过于浮夸的表现。但我深觉我们需要吸纳西方设计的精华——对创新的执着,同时保留我们自己的“筋骨”工匠精神——对细节的严谨以及对技术本身的掌握。因为在法国时,我们不仅为他们令人感到惊艳的创意和层出不穷的小点子所惊叹,同时也为他们糟糕的基本功和一些浮夸的表现手法而感到惊讶。但我绝不否定他们的谨慎,他们初接触项目时对项目所做的准备工作——对背景的了解、相关案例的列举、区位分析等之细致,还有他们对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草图的重视程度等令人钦佩。这些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对于设计本身的重要性,是我在国内学习时所从未感受过的,至少在学生阶段我们对准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足。

再一点就体现在对学生本身素质的提升上,这与设计的关系并不直接,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设计思路。哲学的学习就是我们差距极大的方面。哲学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在法国,我们有幸上了他们的哲学课,虽然我们的哲学观并不相同,但是他们对于哲学的学习热情,与我们在国内学习哲学只为考试的态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国际班的同学们在课后将许多的思维方法运用到了后续的工作和学习里,真正用它指导了设计。反观国内,在我的身边,当然也包括我,对于学习哲学这类可以提升个人修养课程的态度,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学,对于我们,它们并不是提升综合素质的工具,而是刷高绩点的工具。更有甚者,直接将其视作无用的课程,出勤都成了一件稀罕事,就更不提与老师互动再进一步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设计之中了。

二、关于课程教学

1、关于教学时间的安排。与国内不同,法国的课程安排并不是阶段性授课,将一门课程集中在一段时间里一次性上完,而是将一门课从开学一直延续到学期结束。尽管国内的课程安排有教师资源不够的原因,但是相比较之下,将一门课的授课时间拉长,在能够合理运用时间的基础之下,可以更好的做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对设计对象的背景等有更好的了解,对于在设计过程中产生问题时改变设计思路或作进一步优化,以及对于提升整个设计完整程度都极有裨益。现在,回到国内再重新回顾我大一大二时期所做的作业,最大的感受就是太过草率且粗糙,即便在我尚未赴法访学时,每当我交作业时,自己都会感到惋惜——为何在设计时没有想到这么做,为何当时会忽略了这么重要的因素等。在国内,平均下来每门课大概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对于一门课而言时间是充足的,而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反而会感到懈怠,且同时在一段时间里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容易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盲目。待到这门课程结束,同学们纷纷交上作业互相对比方案时才后悔“为什么我没有这样去设计?”,“当时怎么没有想到会有这种缺陷?”,但往往之后也就随他去了,因为下一门课已经开始,大家再次陷入了新的课程中。

2、关于产教结合。“我在做一个真实的项目”,这是这次访学中我跟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在法国学习中遇到了许多的磨砺、许多的困难,但这句话却总是给我继续下去的勇气和动力。法国学校给我们的项目都是在社会上招揽到的真实项目,学校根据专业将项目分配到每个班。在项目进行中,老师的作用就是指导设计步骤,并站在甲方立场和用户立场上提出疑问和建议。这种通过一整段的学习时间完成的真实的项目设计,对于学生和校方都益处颇多:一是可以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接触到一个完整的设计流程;二是真实的项目能够给学生们更为明确的设计要求,也能给予学生们更多将自己奇思妙想付诸实践的机会;三是学生在积极参与设计过程、接触实际项目和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学校所接到的项目出谋划策。这样学校既收获了声誉,在社会上可以接到更多的项目,学生又得到了锻炼,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回过头来反哺学校。在法国学习过程中,我们专业的Mock-up Project就是往届毕业学生拉回来的项目,这最终会形成共赢的局面。我从未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到这么一个真实的项目,从项目背景,到规划目标,再到方案设计,最后到和甲方的答辩,每一个步骤都急促而紧密,却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在国内学习,老师将自己的项目方案提出来后,学生只参与工作流程而非设计流程。之前我在学校里做过最“完整”的项目,应该是大二下学期做的小栋别墅设计。当我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却发现这个项目缺少事前的调查和明确的设计方向,没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讨论答辩和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当然国内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尝试了这种做法,最有名气的应该是上海同济大学了。我们学校也有老师会给我们这样的机会,可是这种机会通常是作为一种奖励交给日常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非面向所有的学生。被老师选上的同学往往大多是技能过硬、却少见思维出彩者,老师们看重的可能是同学们对电脑及手绘的熟练运用而非想法的新颖独特。更多时候国内的产教结合不是以学生为主导在做设计,而更像是在打工;我们参与的更多是制图和出效果图,而非参与方案的策划。

3、关于教学方法。老师在上课时是带着什么来的?在国内上课时,老师们带着教案和课本,而在西方,老师带的是问题。法国老师上课时从不对着电脑教授知识,而是带着项目,通过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教会我们如何去做设计。国内不少大学老师上课就是读PPT,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具备“能力”而不是只会读书的学生呢?国内教育资源不足固然是导致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但也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的。相比较之下,法国老师更多的是带着问题来课堂,而这些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思考的过程中与其说是老师在借此机会传授知识,倒不如说老师更像是在乘机向学生学习,发现学生的好主意、好创意。因为好的创意绝不是一个人苦思冥想就能得到的,而学生的脑海中又不缺乏异想天开的大胆创新,再加之好的主意可以为学校创造收益,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三、关于日常生活

法国学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在学校时,学生们在做些什么。由于学校与学生宿舍并不在一起,每天学生都需要乘坐公交车或者私家车来上学,所以他们通常不会选择在课间回宿舍,这就与国内的大学生们形成了极鲜明的对比。我们课间大都选择回宿舍或者去食堂,就算不饿不累,也会三三两两地聚在教学楼外谈天说地。可法国的大学生们在课间大都聚集在学校的咖啡厅内,对上课时的作业进行讨论,且乐此不疲。校园里,总是很难找到游手好闲的学生,每个人都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每个人都神采飞扬,目光炯炯,胸前总是有着一沓笔记和书籍,手边总有着厚厚的一叠草图。再反观我们,却很难看到有同学在教室里一个人热情满满的学习,有的人甚至连课都不上,何况是课间的闲暇。反倒是面对电脑时,人人眼里都会泛着兴奋的光芒。

这并不是因为法国的学校管理严格,事实上法国学生的业余生活比我们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每周都有固定的两次聚会时间,而且一玩就是一宿。可是无论多么空闲,他们都绝不会坐在电脑前,这点在一开始就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动。我曾问过在法国认识的华人朋友,他们告诉我:“外国人头脑都很简单,傻乐傻乐的,没人愿意呆在家里,有空就一定要跑到外面和朋友一起”。这当然是玩笑话,但他们也确实比我们更有专注力,对于他们而言,玩就是玩,学就是学,无论是刚刚在酒吧通宵一宿,还是刚刚从临近的小城一大早赶回来,他们总会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讨论中。我也曾问过那些华人朋友,他们总是笑称:“这是白种人的人种优势啦”,但我却并不相信。我们在国内大学学习时,有着比他们更严格的管理制度,我们的作息相比他们绝对是典范,我们不泡吧,不夜不归宿,为什么我们还总是无精打采?我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就是,我们对电脑——这个虚拟世界投入了太多不必要的精力。我们有的人在游戏里榜上有名,却在现实里一败涂地;在网络里大放厥词,在现实里却一言不发。之前也说到,外国人是不喜欢在电脑上花费太多时间的,他们的课余时间都喜欢找上一两个朋友,来一趟短途旅行,或者到运动场上运动运动。用我印度同学的话说就是:“Why not go into the nature?”

迷恋电脑的问题在我们学校也比较严重。相比较周围的山东师范大学,我们学校的球场总是空空荡荡。这固然与学生对电脑游戏的迷恋有关,但也与我们学校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不无关系。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形式各样的活动,看起来丰富多彩,可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度却并不高,就连运动会这种全校性的活动都需要老师提要求,学生才会心不愿情不愿的到场露个脸,等开场发言一结束,看台立刻就空了一半。

四、几点肤浅的想法

1、以项目引领课程。针对课程之间相互脱节、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可以向法国学习,以项目统领课程,几个课程齐头并进;以课程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并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改变现在课程阶段性强、相互之间脱节的弊端,拉长学习时间,以便给学生们更多深入了解一个项目的机会,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的机会。阶段性授课,往往会令人感到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无法和现在所学的知识相互结合,有时候甚至觉得记不起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一个学期,一个项目足矣,将所有的课程所学习到的知识都融会贯通的综合运用,最后形成的每一个设计都是完整的设计,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2、强化实践教学。种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我们不能完全模仿西方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些改变。比如老师和学校可以在社会上寻找合作伙伴(设计公司),得到参与设计的机会,将项目的部分设计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大量充分的调研讨论,并广泛征集他们的想法、创意、点子,对其中有价值的想法进行遴选、比较,再交由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完善,老师则进行全程指导,针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的办法。由学校对设计方案进行初步的审核把关后,再交由合作伙伴进行审查和完善。这样,学生作为建议者,可以不必直接对甲方负责;作为参与者,在接触真实设计流程的过程中又积累了经验,开拓了思路。而学校则可以因此既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升了社会声誉。

3、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学校虽然足球场、篮球场都有,但是细看之下,篮球场年久失修,场地破损严重,姑且不说硬件配套齐全且校际设施共享的国外大学,就跟身边的山师大相比也是差距较大。选择在破败的操场上锻炼危险性很大,学生在破碎的水泥地上一旦摔倒,就肯定会受伤,在受了几次伤之后,还会有多少人再来运动呢?所以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魄、保持旺盛精力的前提。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刚到法国时也感觉极不适应,常常为外国学生充沛的精力感到惊讶。但后来当我也脱离了以往对电脑的依赖,才发现原来电脑对人的影响真的这么大。学校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拿出更多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把更多的学生从虚拟的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使他们做真实的人,做有用的事。

结语:

一个学期的法国学习经历对我来说弥足珍贵。在这段时间里,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优秀同学,接触到了不同的、多样的设计方法,最宝贵的无疑是学到了新颖的思维方式和设计理念。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触摸到一个多姿多彩的新世界。这段学习经历必将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