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国际工业设计工作坊项目圆满完成,记者采访了参与此次工作坊的工业设计学院教师汤超颖和产教融合青岛基地教师甄晶莹。
1.请问您在本次国际工业设计工作坊中主要负责哪些环节?
汤超颖:我负责组织学生,设计答疑,与艾瑞克·波西米亚(Erik Bohemia)教授沟通等工作。
甄晶莹:我主要作为协调员在课程中进行翻译,帮助学生与艾瑞克·波西米亚教授及国外学生进行沟通。
2.您觉得这次工作坊中的设计流程与您平时的教学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汤超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平时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小组与设计对象之间的沟通更多停留在互联网和短期访谈层面,因此某些设计需求点会比较想当然和理想化。在本次工作坊的设计过程中,艾瑞克·波西米亚教授更强调与设计对象进行深入的沟通,以获取真实的设计需求。第二,我们课程的设计选题更关注社会热点、国家经济发展、民生等问题,但是这次工作坊的选题非常小,从很温暖和很生活化的角度出发。这两个角度其实都很好,但是就同学们的年龄和人生经历来说,他们对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更加日常的设计项目的把握可能会更加精准。第三,本次工作坊课程的交流内容都上传到公共博客中,交流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站信息了解对方的设计进度。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很值得借鉴。
甄晶莹:我想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对于学生而言,解决项目设计中的沟通障碍并保证设计内容高质量完成非常不容易。另外,我在这次工作坊中体验到一种非常新颖的教学模式,它类似于项目式教学创新,不同的是教师不作为项目发布者,而是“引导者”。整个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两两分组,每个小组既作为项目提出者又担任对方小组项目的设计者。学生设计项目并全程参与,在多元文化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这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我也在其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3.请问您觉得此次工作坊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吗?
汤超颖:本次工作坊课程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每周艾瑞克·波西米亚教授都会用英语给同学们上课并点评设计,同学们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对于国外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同学们通过与国外学生团队进行交流与合作,了解了特定国家的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学生们的设计视野,对他们未来就业和升学也能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甄晶莹:这次的工作坊秉承着“为人设计”的理念,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实践。通过十多周的工作坊学习,相信学生们一定收获满满。我想对于学生来说,这次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加强作为设计师的“共情”感。学生的探索从“问题”出发,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细节,思考问题所在,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做到真正“为人设计”。
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最开始提出设计需求时,因为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区别很大,双方在关于设计需求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一些对于自己来说“理所应当”的生活常识却成为对方设计过程中的“障碍”。比如在与来自土耳其的学生合作关于厨具的项目中,对方不理解我们国家的饮食文化,我们也不理解对方国家的烹饪方式,因此在交流中双方都必须给出关于文化背景的详细介绍。另外,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国家默认的产品尺寸是厘米,而其他大部分国家默认的尺寸为英尺,这个小细节也在开始时造成了他们在产品尺寸上的误解。
学生们在这次合作学习中,不断努力尝试和国外朋友进行沟通和交流,不仅提高了自身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视野。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可以帮助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次的工作坊就像一颗种子,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逐渐提升自身能力,在未来接触到更大的世界,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
4.能否谈谈您对这次工作坊的看法?
汤超颖:本次工作坊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工作坊,他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学习到了不一样的设计方法,了解了不一样的设计文化,既锻炼了语言沟通能力,也在设计交流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设计同理心的重要性。对于教师来说,这次工作坊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渠道,艾瑞克·波西米亚教授的教学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甄晶莹:这次工作坊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好的尝试。我非常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参与到工作坊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和其它国家的教师一起协调具体实施细节,理解项目内容,解决语言交流等问题。过程中有困难挑战,当然也有收获,这都是大家弥足珍贵的经历。
5.本次国际工业设计工作坊圆满结束,请问这对您之后的教学是否有所启发?可以分享一下吗?
汤超颖:我们会考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尝试让设计者和设计对象通过互联网直接跟进设计进程,在博客网站上进行设计进程分享与交流,以促进和推动双方在各个阶段的沟通。
甄晶莹:当然有一定的启发。一方面,作为教学的引导方,我将尽可能多维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打开思路;另一方面,在我以前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老师选定项目教学的内容。通过参与这次工作坊,我在今后可以尝试让学生作为“甲方”提出项目内容,这或许能提升学生对项目的兴趣,也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供稿:产品系统设计工作室、国际交流合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