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诚于本心 不言放弃

发布时间:2012-11-04    点击量:    来源:

  编者按: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chtwey)是位战地摄影师,1948年生于美国纽约。在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他的镜头指向20年来人类的每一次野蛮冲突。从1984年开始,James 就成为《时代》杂志摄影师,5次赢得Robert Cap奖,多次获得世界摄影大奖。2012年10月,詹姆斯.纳切威出席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暨齐鲁国际摄影周活动,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他。

  

  图片背后的思索 詹姆斯·纳切威在刚开始做战地摄影师时,意图很复杂,他想去体验战争,去面对一些挑战,去很遥远的地方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但是随着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慢慢的形成了一种职业化的东西,他觉得的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用他的相片进行交流,如何让这些照片对整个世界或人们产生一些变化。

  有一种很强烈的意念驱使着詹姆斯·纳切威去做一名记者,驱使着他的可能是他所拍摄的人,他希望通过他的照片可以改变这些人的境况,让他们过的更好,慢慢地在他心中就形成了一种责任感,这也是他坚持做的源泉。

  詹姆斯·纳切威的照片实际上是从一个最基层、最根本的角度出发替那些发不出声音的人去发表一种声音,他希望通过这些声音可以让政策的决定者和旁边的观察者知道这件事情,并做出一些改变。

  詹姆斯纳切威对摄影的兴趣始于60年代,那时是战火中的时代,越南战争与美国民权运动同时进行。60年代也是美国社会的动荡岁月,人们质疑政府的政策方针,在个人层面,理想主义的觉醒,人们更为注视这个世界。当时新闻报道有着巨大的能量,一张照片能瞬间冲击观众,每当政府与军方给出一个说法时,摄影师却在传达一种相反的说法,与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样,他相信摄影师。

  那些摄影师们的照片驱动着反战以及反种族主义的斗争,他们记录着历史,也在改变历史,当所有影像进入人的意识,逐渐凝结为一种社会良知的时候,变革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新闻报道可以干预社会进程,它能展现错误政策造成的危害,促使人们重新评判各项政策,新闻事件中的个体遥不可及,往往显得很抽象,然而新闻报道却将它们凸显出来,赋予它们人性的面孔,所有的故事,都是人们身边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是生活中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当政客们的决定、政策置无数生命于不顾时,纪实摄影师就用自己的视觉来诠释,将他们的罪责公之于众。

  詹姆斯·纳切威成为战地摄影师的信念就是用一张反战照片来解释战争的真实面目,他只知道这些是他自己想去做的,内心深处的詹姆斯.纳切威相信自己能行,对他来说摄影不是目的,而是达到目的的方式,他真正感兴趣的是摄影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是变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拍摄要尊重事实 有时新闻图片是有局限性的,你只能表现什么东西在你的眼前发生,比如越共被枪毙的一张照片,你没有办法阐述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就是为什么摄影师们有时候需要用组图或系列照片,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你要用非常正确的完整的图,来让大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特别是有关战争的照片,更要真实地表现。

  在战地进行采访报道时,大家往往很关注詹姆斯.纳切威在现场做些什么,其实他想强调的一点是,在你去这个地方之前,怎么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地点,找到一个冲突可能最强烈的拍摄点,往往就需要你做很多的研究,这些准备在开始之前就非常困难,另外对于战地报道的每个方面都很重要,哪怕是真正的冲突,军人们开枪、难民们的逃离,甚至是大家的悲痛和葬礼之类的情况。他会尽可能的去表现所有的东西。因为每种场面都可能发出一种不同的声音,造成一种不同的影响

  对于如何保证拍照的客观性,詹姆斯.纳切威觉得没有完全客观这样一个概念,因为每个在外采访的摄影师或者记者,他们的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对事情的感知和体验都是不同的,所以表达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并不能做到完全客观。他觉得作为摄影记者最忠实的是在外采访时要真实得表达,不应该扭曲事实真相。

  大家认为摄影记者拍摄照片的时候是不带情感的,其实把情感加注到你的照片当中,才能指望读者们有更多的感情,但是你也不能让你的想法太过强烈,影响到你的工作,所以并不是要完全控制住你的情感,而是要懂得更好的利用你的情感。詹姆斯.纳切威会用他的照片来表现很强的个人情感,要尽量的去了解自己的情感,去懂得自己的情感有时会变成一种阻碍,如果有情感阻碍,你要像克服你自己的身体一样克服它,并且在现场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詹姆斯·纳切威觉得他最大的责任就是表述事件的真实性,因为他做的事情是站在最人性的角度上来述说故事,所以他最终的责任是把这个事情表达清楚,不使观者受到误导。战争其实有很多政治的因素在内,但是作为一个战地摄影师,就应该记录一个最真实的现场,不和任何政治挂钩。

  作为一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非常明白所要承担的风险,就是当你决定要进入一个战场或战争的区域时,心里都会明白有可能会面临死亡或者更多的危险,这是作为摄影师所公认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对于他来讲,没有任何一张照片愿意用生命去冒险,但是进入战地摄影师的行业,就要有这个意志去承担各种风险,要保持警惕,并且要了解你进入的这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战地摄影师这一行业,可能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行业之一,詹姆斯.纳切威在战场上失去了15个工作伙伴,这些数字和士兵相比,可能都是非常非常高的。

  对战地摄影师们来说,大家可能都知道随时随地都有危险,但心里的想法是我一定能脱离这些危机。大家都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做这项工作,因为有些人的境遇是应该被众人知道的,他们的声音是应该被大家听到。

  时代的发展对摄影的影响 问及近十年的变化,詹姆斯·纳切威想到最多的就是数码的普及,2001年阿富汗战争时,数码相机刚诞生,并开始在报道中利用。当然数码的出现对照片的传输方式等等这一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詹姆斯·纳切威在秘鲁克采访的时候,是用胶卷来拍摄的,他们要把胶卷从秘鲁克运到纽约,当时的机场已经关闭,在这种情况下他急中生智雇了一个走私的人,用快艇把胶卷送到另一个城市塞浦路斯,然后使用快递运到飞机上,很幸运的是,他们没有一次错过截稿的时间。在数码的时代,你只要在设备和准备上处理好,就不用担心这方面了。

  现如今照片满天下,视频却很少被提及,对于如何看待照片与活动影像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他说其实最主要的问题是,当一个画面静止时,其实它的视觉冲击力是最大的,因为你看到的是流动的时间的停止,并且所有的细节,所有的当下的环境,都好像融合到一个画面里面,所以很多人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张永不磨灭的照片,但你很少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视频。但是就现在来说,视频也被大家越来越多的接受,并且流传得越来越广。这两种新闻传播方式都是共存的,甚至现实点来说,照片被视频淘汰的可能性是有,但不太可能发生,詹姆斯.纳切威还是觉得凝固时间的照片才最可能不被大家所放下。

  现如今摄影的门槛已经不存在了,手机拍客也越来越多,他个人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来记录身边的热门事件,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变化,像叙利亚和伊朗这些地区,专业摄影师或记者没有办法到达现场时,就会有很多群众拍的照片或者视频传播出来,而且这样的照片或视频也能激起一些群众的反应。比如泰国红衫军游行时,即使在曼谷你也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而一些很聪明的记者就会在Twitter上看到很多群众在记录或者转发当时曼谷各地的状况的消息。作为一个专业的记者,还需要辨别手机拍的照片是不是有过作假或者别的问题存在,毕竟读者要了解真实的信息。

  对于在摄影节、画廊以及博物馆的墙上放置的照片和那些新闻照片,与在电脑上显示的那些照片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照片的传播效果产生的影响的问题, 詹姆斯.纳切威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想让自己的照片在大众媒体上发表,后来随着照片的展出,参加摄影节,但这只是他的第二个目标,第一目标就是为他自己说话,在大众媒体面前发表。对他个人来讲,没有什么会比他的照片成为大家共同交流的话题,更加让人兴奋的了。

  图片背后的经历 詹姆斯·纳切威的第一个战地摄影师任务是在北爱尔兰,在1981年之前的十年里,他努力的训练自己,当他一来到贝尔法斯特就发现他选择的职业是正确的。日常生活是可塑的,最骇人听闻的状况最终也会显得正常,詹姆斯.纳切威很快就明白当代战争的前线不是与世隔绝的战场,就是人们生活的地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冷战期间,中美洲战火遍地,战争大多由大国势力控制,在尼加拉瓜,美国政府资助的武装部队占领了民主解放阵营的一个据点,随后民主解放战线,开始发动空袭,在战争中,一名士兵腹部中弹,人们把他抬出丛林,他非常痛苦,甚至哀求战友们杀了他。

  在塞尔瓦多,一队士兵遭遇伏击,一个年轻的农民在战火中受伤,他的父亲用身体保护她,这个女孩最后被送往了最近的军事基地医院,回来的时候她已经躺在了棺材里,她的父亲将棺材背向村子……

  他前去调查有媒体报道的艾滋病在罗马尼亚儿童中爆发的情况,当时他走遍整个国家,去寻找孤儿院,一路上詹姆斯.纳切威用香烟、巧克力和白兰地酒来说服当局给他拍摄许可,在罗马尼亚他看到了一个儿童集中营,数以千计的孤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生活,为了扩张劳动力,女人的身体成为当局政策的工具。在恶劣的环境中孩子们自然很容易生病,也没有药物可以吃,却经常被注入成年人的血液,整个孤儿院使用同一根针管,而有的成年人血液里含有艾滋病病毒,这就是造成儿童艾滋病的原因。

  整个采访的过程,听着詹姆斯·纳切威的娓娓道来,感觉不仅仅是一次人物专访,更多的是一次对战地摄影职业的重新认识,一次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本溯源,只有这样一个对生活和生命有着无比热爱的人,才能拍出如此打动人心、令人永远铭记的新闻图片。

  采写:张含冬 马迪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