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潘鲁生主持“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5-04-10    点击量:    来源:

2015年4月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出美国阿佛雷德大学的教授、原国际陶艺副主席温•海格比,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日本陶艺家族清水六兵卫第八代传人、日本京都大学造型系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朱乐耕陶艺代表作品。来自海内外的50余位艺术家及学者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参加“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主持。

  研讨会上,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发言,她指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都是文明交流的结果,展览的目的在于用东西方陶瓷艺术的对话来回答文化是相互冲突还是相互融合的问题,实现艺术、哲学和文化层面的交流”。著名陶艺家张守智表示,“世界陶瓷的发展变化,创新很快,陶瓷的材料在生活中不可替代。当代陶艺家已经在探索怎么用作品装饰新时代的新的空间。艺术家要面向群众,提高社会对当代艺术的鉴赏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在发言指出,“展览体现了强烈的东方精神和东方意识。虽然时空不同,但是文化上已经走向融合。艺术家致力突破,在空间上的突破,从宽更广的角度介入当下社会,展示了艺术家们为了拓展文化、艺术的一种对社会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理事协会中方代表周光真表示,“多元文化应相互包容。应区分市场导向和学术导向。同时也需要一个成熟的陶瓷艺术批评家群体,建立一个知名的国家陶瓷博物馆”。展览学术支持、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发言指出,“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都关注了环境问题,如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气候变化、动物保护等。如果问未来陶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应该是东西方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雷顿•罗伯特发言指出,“陶瓷是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艺术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误解不可避免。对话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代表参展艺术家发言,他表示“希望把中国的陶瓷推向国际。希望使陶瓷艺术更好地体现中国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面向未来,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島田文雄、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安娜•卡罗芮•霍尔康比,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并发言。

  潘鲁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展览提出了当代艺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就是“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东西方文化在当下需要互动对话,要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当代,东西方艺术的发展面临“全球化”的背景,关于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日常生活审美等一系列的艺术创问题,成为大家共同的艺术语境和命题。同时,艺术创作本身也需具有个性风格,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创造性。这一切都使文明的互动、融合和对话成为可能。潘鲁生认为,陶瓷源于中国,陶艺的核心是道与器的艺术哲学问题。陶艺的体积空间,以及由之负载的功能和无形之“道”,构成了陶艺的本质。无论是作为曾经的器用,还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中剥离放大的艺术审美特性的现代陶艺,都万变不离其宗。这种共同的根源和本质是今天东西方陶艺走向融合的原因。

  关于陶艺走向公共艺术,潘鲁生指出,陶艺具有社会性,陶艺的人文精神存在于其社会价值,陶艺与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它的媒介材质本身就充满了意义指向,泥土这种与大地相连的媒介材质,本身具有强烈的生态意味,具有天生的可塑性。这也是陶艺作品的体量被不断被放大,不断拓展应用空间,并走向建筑等公共艺术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所包含的强烈的本元和生态意味,恰恰是工业化、后工业化城市的文化补充和艺术修复。潘鲁生认为,陶瓷的诞生与我们民族的生方式相关,由生活日用品发展为装饰艺术,从新石器时期到明清时代,陶瓷的使用功能和审美需要一直在延续发展,反映了陶瓷从生活日用到装饰欣赏,再到生活空间的发展变化文脉。他指出,如何把中华文化的陶瓷文脉传承下去、怎样把这一有记忆的文化和当代的生活空间有机集合起来,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当代艺术有很多实验性的因素,其中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也有碎片化的问题。对于陶艺而言,需回溯传统,不能跑得太快,不能失去自己的文化语境。潘鲁生表示,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发言带来许多启示,在当代陶艺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尊重我们的日用陶瓷、生活陶瓷、工业陶瓷,倡导传统工艺和意匠设计精神,并充分关注东西方的文化对话,关注传统陶艺文化传承,不断探索当代陶艺的发展问题。

  

  

  

  

  

  

  

  附: 中新社报道

  “文明的互动与融合——东西方陶艺对话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4月9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文明的互动与交融——东西方当代陶艺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徐里,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协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教授张守智,著名外国工艺史论家奚静之,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画院院长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纪检书记周泓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新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乐耕,美国阿尔弗雷德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大学陶艺系教授温•海格比,国际陶艺协会主席、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雅克•考夫曼(法国籍),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日本著名陶艺家族清水六兵卫第八代传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刘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展览策展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时空杂志主编贾宝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城市景观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黄艳,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党支部书记傅祎,广州美术学院陶艺专业负责人魏华,英国杜伦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莱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岛田文雄,以及来自海内外艺术院校的陶艺家,艺术评论界的专家学者等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田黎明主持。为了加强展览的学术性,主办单位邀请了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陶艺系教授岛田文雄、美国肯塔基大学亚洲艺术史副教授安德鲁•马思奇博士担任学术支持。

  本次展览是一个具有强大国际阵容的当代陶艺展,展出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著名陶瓷艺术家朱乐耕,美国阿尔弗雷德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阿尔弗雷德大学陶艺系教授温•海格比,国际陶艺协会主席、瑞士沃韦应用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教授雅克•考夫曼,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清水六兵卫八代这四位陶艺家的精品力作。

  为了更好地呈现不同文明之间的互动与对话,此次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分三个厅举行:文献厅,集中反映四位陶艺家的创作历程,同时还展示了他们的一些巨型的环境陶艺和装置陶艺的作品照片和工作照片,通过图片和影像,让观众们能近距离了解和进入艺术家们的艺术世界;东方厅,展出来自中国的著名陶艺家朱乐耕和来自日本的陶艺家清水六兵卫八代两位东方艺术家的作品;西方厅,展出来自美国的陶艺家温•海格比和法国艺术家雅克•考夫曼两位西方艺术家的作品。

  参加本次展览的四位陶艺家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些国家都是当代世界陶艺大国,对当代陶艺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而这四位陶艺家又都是在本国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陶艺家和大学教授,是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当代陶艺交流、发展和传承的代表性人物。而且这四位陶艺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做的都是大型的、与建筑环境空间相关的公共艺术性的当代陶艺,或装置艺术性的当代陶艺。他们的作品同时兼容了东西方文化的特点,而且将陶瓷艺术从博古架上和室内陈设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大的建筑空间、公共环境空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特点,也能感受到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将成为当今世界文明对话的一种新常态。

  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中国美协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主持了有50余位艺术家及学者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