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学习 > 海外记闻 > 正文

海外记闻

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交流访学报告——研究生处 潘羽茜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量:    来源:

本次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的春季访学,是我第一次进行长期海外学习。在这段期间,不管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生活阅历上,都让我有很大的收获。

一、课程内容与交流

圣彼得堡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艺术设计高校之一,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与严谨的学术传统。可自行选择课程,我主要围绕“The Big Design”建筑设计课程展开学习,该课程从整体设计视角出发,Evgenii和Sophia老师通过基础的建筑结构,室内布局,人机工程等方面为我们讲解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切身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问题。课程中穿插大量讨论与案例分析,教学方式十分自由。课上老师们会有针对性的辅导,在课下之余,老师也会邀请我们参加关于建筑设计的项目汇报和科学会议,可以倾听更加多元化的设计理念,这对我来说很新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非常喜欢和我们进行讨论。在课程中,我们多次围绕“文化差异如何影响设计表达”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例如,当下的设计发展方向,俄罗斯设计往往强调装饰性与历史传统的延续,而中国设计近年来则更多地关注功能性与市场导向。这些对比让我意识到,设计不仅是造物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语言的表达。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基础俄语课程,俄语发音中弹舌对于我来说是最困难的,苦练了三天,终于可以单独的发出5秒的弹舌音,之后每天都会练习弹舌并暗暗自喜。通过课堂学习与日常交流,俄语的变化掌握了几分,可以进行自我介绍和和简单问候,然后剩下的靠英语加上肢体语言,也出奇的顺利。此外,俄语老师Anna组织我们去埃拉金岛春游,实景学习巩固俄语。“здравствуйте”和“Спасибо”是我俄语使用最高的两个单词,您好和谢谢。

二、艺术与城市魅力

圣彼得堡被誉为“北方威尼斯”,坐落在波罗的海沿岸,这里的建筑融合了欧洲古典与俄罗斯本土文化。我们在访学期间经历了当地的冬末,春和初夏,体验了全天大雪阴天冷的张不开嘴,也体验到温暖但不过热,半夜十一点才会黑夜的极昼前夕。

在没课的时候,我会乘坐1h的公交车或者地铁,去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馆。其中最为震撼的是冬宫(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馆藏丰富、陈列精美,从达芬奇到梵高,从古埃及文物到俄国皇家艺术,应有尽有;而夏宫则以其宏伟的喷泉花园和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展现了俄罗斯帝国昔日的辉煌,也让我深刻理解了该国对于审美的极致追求。同时我也去过私人博物馆Erarta Museum,这些场所不仅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俄罗斯艺术发展脉络,也感受到了环境对设计,对审美的影响。

除博物馆外,我去过马林斯基剧院观看普契尼的歌剧和著名的天鹅湖,线上申请乐团的线下演出,这些演出高度专业且艺术感染力强,体现了俄罗斯在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而且通过学生证买票价格相对优惠,能感受到俄罗斯对于年轻一代人群的鼓励,支持他们多去看展,被艺术熏陶。

我们也尝试过当地特色美食如红菜汤、俄式煎饼,以及古巴菜,格鲁吉亚等,从味觉中感受到文化的独特性。在这段时间里,我巧合的结识了几位当地朋友。她们热情、真诚,乐于与我分享俄罗斯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现状,我们闲暇时间会相约出来聊天,交流中俄的文化差异,带我体验当地的娱乐生活,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跨文化交流是我此行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访学期间正值胜利日80周年和破冰节的举办,在5月9日这一天,我们和当地人一起走上街头,观看阅兵仪式与纪念游行,感受到了浓烈的爱国氛围,这种氛围激荡在我作为中国人的心里,我深知这个日子的重要和来之不易。晚上,城市举行烟花庆典,霓虹与音乐交织,尼瓦河畔人潮涌动,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体会到俄罗斯人对历史的尊重、对传统的热爱与对节日的深情投入,这不仅仅是一场节日庆典。

三、生活适应与成长

初到圣彼得堡,面对陌生语言、文化习惯的差异与不同的生活节奏,难免感到不适应。然而,在负责人刘老师的细致安排下,我很快适应了当地生活,熟练使用当地银行卡和现金付账,并且体会到了超市购物的便利,外卖也很方便。快速安顿好宿舍,利用周围的交通去采购日常用品,所有的一切安排,刘老师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与耐心指导,让我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圣彼得堡城市交通便利,地铁覆盖广,且城市治安良好。而且在我遇到问题求助的时候,碰到的每个人都很友好和善,在这里生活的日子里,我不仅提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学会了如何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快速适应与自我调节。路边悠闲的鸽子,草地上散步的大狗,公交车上安静的小狗,这里的生活轻松步调缓慢。这更让我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注重时间管理,尽可能更多的到户外活动,接触更多的风景,提升灵感。圣彼得堡的城市中充满各种公共艺术装置与免费展览,艺术真正成为了全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氛围让我意识到,设计不能脱离社会与文化土壤。

结语:一次成长的旅程

为期数周的访学虽然短暂,却让我终身难忘。不仅认识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思维和教育模式,提升了我的专业素养,更让我对设计、文化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里,我学会了快速融入,理解到“设计即文化”这一理念内涵。

衷心感谢学校提供的这次国际交流机会,也感谢圣彼得堡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的热情接待与悉心指导,这段经历不仅是我学业旅程重要的一环,也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