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学习 > 海外记闻 > 正文

海外记闻

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业技术与设计大学交流访学报告——服装学院 梁思远

发布时间:2025-09-08    点击量:    来源:

一、访学背景与初衷

2025年,我作为服装学院学生,通过学校国际交流项目,赴俄罗斯圣彼得堡设计学院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换学习。这所始建于1930年的全俄排名第一的设计学院,毗邻圣彼得堡秀场,拥有丰富的设计教育资源与浓厚的艺术氛围。选择赴俄访学,一方面是希望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接触不同的设计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机会提升俄语与英语的表达能力,开阔国际视野。我始终坚信,大学学习不应局限于理论,更应在跨文化体验中拓展认知边界。

二、学习经历与教育特色

在圣彼得堡设计学院,我选修了《图形构图》、《空间素描设计》等七门课程,深切感受到中俄教育模式的差异。这里的教学更注重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课堂多采用1v1指导形式,教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例如,在空间素描课上,意大利籍教授虽不擅长英语交流,但通过助教的辅助,引导我们将服装设计与建筑空间结构结合,尝试用建模软件设计厨房家具,这种跨学科教学让我意识到,服装设计与建筑在美学、材料运用等方面存在共通性。

教学楼内处处是设计灵感:沉淀着岁月痕迹的分校区建筑、大厅里不定期更换的学生作品、走廊的艺术装饰,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设计思维。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从不设定固定创作框架,而是让我们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反复尝试中碰撞出设计的火花。通宵完成作业的经历虽辛苦,却让我真正理解了“设计源于探索”的含义。

三、文化体验与生活见闻

(一)住宿与饮食

学校承包的宿舍虽距校区一小时路程,但设施齐全。在与俄罗斯室友同住期间,虽然在饮食与文化传统中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建立起珍贵的跨国情谊。在饮食方面,俄式罗宋汤与饺子的独特风味令人难忘,相比之下,肯德基、麦当劳与街头大列巴则更能贴合我的口味。由于蔬菜水果的价格偏高,我便常去超市采购食材,用公寓的微波炉“发明”中西融合料理,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学会了蒸包子,生活技能在实践中飞速提升。

(二)出行与城市探索

圣彼得堡的地铁堪称“地下宫殿”,华丽的拱门、璀璨的吊灯与精致浮雕,让每次通勤都成为艺术之旅。周末,我化身“文化特种兵”,打卡红场、克里姆林宫、冬宫等地标。在冬宫,海量艺术品如“艺术迷宫”般令人震撼,赶上胜利日八十周年假期时,我凌晨起床前往莫斯科观看阅兵。当中国军人在红场唱响《歌唱祖国》,当车窗上“祖国永远是你们的家”等字条映入眼帘,那一刻的爱国情怀与归属感难以言喻。此外,我还在马林斯基剧院观看歌剧《丑角》,在美术馆与艺术大师“隔空对话”,全方位感受俄罗斯的艺术底蕴。

四、挑战与成长

(一)语言与生活困境

初到俄罗斯,俄语如同“加密通话”,超市购物都需要用手势来表达意图;办理银行APP注册时,因语言障碍、导航失误,在寒风中等两小时公交,并且一度被工作人员刁难,陷入手机号验证的“死循环”,但最终在同胞的帮助下问题迎刃而解。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冷静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心态也从急躁抱怨逐渐转变为“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的淡然。

(二)跨文化社交与自我突破

与当地朋友交流初期,文化的差异常常让对话变得“卡壳”,但好在我们彼此能够互相理解且包容,逐渐开始分享故事、讨论风土人情。俄语考试前夕,俄罗斯朋友耐心为我分析考试范围,这份跨越文化的友谊让我明白,差异不是隔阂,而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访学最后一天,我独自挑战跳伞,在跳出机舱的瞬间,终于理解勇敢走出舒适区才能拥抱全新风景,这种抗压与应变能力,成为我成长中最宝贵的财富。

五、访学感悟与建议

三个月的访学,让我在专业上拓宽了设计思路,在生活中学会了独立从容。我变得更“贪心”,渴望探索世界更多角落,也更能接受未来的不确定性。若给未来交换生建议,我认为有这几点:出发前需备齐文件、了解当地的软件;务必注意安全,拒绝非正规换汇;保持开放心态,主动走出舒适圈;学习基础语言,多与家人朋友分享点滴。

这段跳出“舒适圈”的冒险,如同跳伞时俯瞰的城市轮廓,既有未知迷茫,更有清晰的成长轨迹。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让我在跨文化体验中遇见了更无畏的自己,也让我坚信,人生的精彩,永远藏在勇敢迈出的每一步里。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