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学习 > 海外记闻 > 正文

海外记闻

第七期教师赴台湾大同大学教学研修总结汇报

发布时间:2017-11-02    点击量:    来源:

                                              人文艺术学院 张长征

受学校派遣,我于2017年5月15日赴台湾大同大学研修,6月14日返回济南,历时一个月。研修期间除深入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研修、听课,并与多位教师就两岸设计教育充分交流外,还先后赴台南艺术大学、实践大学等艺术院校参观考察;此外,适逢毕业季,我有幸参观了2017第36届新一代设计展、多个学校的毕业设计展;出于对文创设计的的兴趣,还以此为主线,重点考察了台湾的多处博物馆、文创产业园、文创集团等,并深入艺术家、设计师工作室,实地考察他们的创作、设计生态。现将赴台研修期间主要工作及个人的感受与思考总结如下:

一、赴台研修期间的主要工作

1、在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研修、听课、座谈。

大同大学是我此次台湾之行的主要目的地,在校期间,重点考察了工业设计系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与副校长、设计学院吴志富院长、工业设计系罗彩云主任以及林楷洁老师就两岸的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并与学生一起,旁听了李福源老师的《产品设计》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个人有这样几点收获:

一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关注。平时专业水准较高的学生,作业态度不认真,教师会直言很失望。在其他学生进行陈述时,教师会注意适时对前面批评过的学生给予提示,鼓舞信心,避免学生丧失学习动力。对于我们许多专业院校中过于偏重专业水准提升的课堂教学而言,李老师课程中这种从细节入手,对学生专业态度养成的关注给我很多启发。

二是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非常重视表达能力的训练。这里所说的表达能力,既包括学生为了有效的传递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视觉语言表达方式,如作品呈现、ppt制作等,也包括学生的口头表达。联想到学生毕业展上所呈现出的与观者的积极沟通、对作品理念的清晰陈述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恰恰是教师每门课程中的训练到位才会呈现出的应有状态。

三是教师课程中适时点评的方法与技巧。在李老师的课上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内容:同一个问题,学生讲完后,教师并不是单纯的从专业水准、完成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而是在点评之余,就同一个问题给予哲学或传统文化等层面的重新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既教了知识,又传授了方法,不断提醒学生发掘、寻找设计的内涵。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学生受益良多,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知识体系的更新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学相长,莫过于此。

 

    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罗彩云主任陪我参观志生馆,并介绍学院的发展历

大同大学设计学院毕业设计预展中,一位大四学生在向前来观展的人演示自己的作品

李福源老师对学生进行适时点评

与大同大学设计学院吴志富院长就两岸设计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2、赴台南艺术大学、实践大学等艺术院校参观、考察。

深入大同大学研修之余,我还重点考察了台南艺术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院校的设计教学。

台湾三所公立艺术院校之一的台南艺术大学,是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艺术院校。学校严控招生人数,规模并不大,却是台湾设计教育不可小觑的学校之一。在金工研究所,金工所的林主任带我参观了金工工作室,详细介绍了金工所的教学情况,并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工作室现有的每个学生近期的创作情况;在博馆所,耿所长、曾老师和古物维修组的邵老师分别向我介绍了博馆所的教学、研究及文物修复工作室实践教学的诸多情况,并带我观摩了文物、油画、纸本、现代艺术等修复专业的教学现场;在材质系木工房,授课老师说起“碰到可教之材,学生自己对自己没要求”时那种遗憾与无奈,我感同身受。那位其貌不扬但很真诚的老师,令我肃然起敬。

实践大学是我研修期间最后考察的一所大学,去时正赶上毕业展最后一天,部分作品已经开始撤展,多少有些遗憾。尽管如此,学生毕业设计中几乎无一例外的呈现出的对哲学、对社会深层问题的关注还是让我印象深刻。走在实践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楼里,感受最深的是几乎所有工作室和教学公共空间都呈现出忙碌而积极的状态,学生未完成的作品随处可见,整面墙大小的作品草图、工作室里几乎堆积到屋顶的各种工具、材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我:身处其中的学生,正在以怎样投入的状态进行他们的专业学习。这让我意识到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投入度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利用空间氛围的营造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参与度和状态,实践大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本。

台南艺术大学金工所林主任蹲下来为我演示相关仪器设备

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的“梦工厂”里,堆积如山的材料、工具和专心工作的男生

实践大学教学楼的走廊内,各种竞赛、设计活动信息随处可见,与学生作品交相呼应,营造出浓厚的专业学习氛围

实践大学设计学院大楼,未撤完的毕业展。一件巨大体量的作品,跨越了两个楼层。此刻,女生正在拆除这件她独自完成的作品。

实践大学走廊内随处堆放的学生作品或草图很直观地向我们呈现出身处其中每个人的状态

3、参观台湾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展。

在台期间,适逢毕业季,让我有机会透过毕业展了解台湾设计教育的基本面貌。作为学校设计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每个学校的毕业展都清晰的烙印着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大同大学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学院一直倡导的跨专业、多学科融合,服务设计理念以及聚焦设计伦理问题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台南艺术大学的毕业设计则呈现出更多对学生创作个性的包容,该校鼓励学生在毕业展之后,自主选择校园的一处空间,以个展的形式再次呈现自己的作品,也更多的体现出了对未来青年设计师、艺术家创作成果的尊重,让我很受启发;而在实践大学,建筑系的一个女生独立完成的跨越两层楼的巨大作品,则让我真切感受到全球排名前30的专业在学生培养上的独特之处。

除了各校的毕业展外,每个毕业季,几乎全台湾的设计专业学生都会去台北101赴一场属于他们的设计Party——“新一代设计展”,即台湾设计院校毕业联展。对我而言,是有一个难得的机会看到台湾设计教育的整体面貌。因为之前多数学校都在本校做过预展,在此基础上选出最能代表本校水准的作品参展,所以展览基本上相当于各个设计院校的一次团体PK,整体水准自然有保证。展览中关注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毕业设计成为最大的亮点。遗憾的是因为展览时间有限,涉及到的院校又太多,导致展场太大,作品太多,观展的人也太多,很难有停下来慢慢看的条件。走马观花,只能观其大概。

这样的毕业大集,从好处看,是全台湾的设计专业毕业生集体亮相,能够在特定时间引发社会对未来设计师的关注;可问题一样尖锐,对于每个毕业生而言,花费近一年时间用心做的设计,加上花费大量金钱承租的场地,只换来看客们走马观花的匆匆一瞥,甚至被直接忽略,内心的感受,应该是遗憾、失落更甚于成就感吧。听台湾同行们说,从今年开始,陆陆续续有学校、学生开始抵制新一代毕业展,应该是对展场呈现出的各种问题的一种综合回应。

需要补充一点,在台观展期间,我们尝试以设计学专业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学社”为平台,以两岸学生共同解读毕业设计的方式接连推出了两期“台湾LOOK”,效果甚佳,也算是我们为加强两岸设计学生的交流所做的一点有益的尝试。

人潮涌动的“新一代”设计展

二、感受与思考

1、关于设计教育、教学

a.全人教育——来自大同大学的启发

在与大同大学工业设计系的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不止一次提到的“全人教育”理念给我印象深刻。在大同大学,即便是企业管理系、应用外语系的学生也要能看懂工程图纸,而工程类的学生课表里也会有“经营学”之类的课程,因为他们需要能看懂财务报表。“这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关,我们是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成为企业的领导者,所以每个人都要具备经营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罗主任这样告诉我。细想来,全人教育其实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素质教育,所开列的课程,也多属于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但因为大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所有从属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开设也就与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甚至是职业选择紧密关联,所开课程的合理性、必要性也就大大增强。现在,我们的高校也都在强调综合素质提升,不断提高课程中通识教育所占的比例。然而,是以人的基本素养为出发点,泛泛的开设适用于所有学校、所有学生的通识课程,还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课程,大同大学的做法至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与可能。

b.空间、氛围营造对激发专业动能的作用

在教学空间的氛围营造方面,大陆很多院校就有很好的做法,而此次在台湾,实践大学的教学公共空间还是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字——“实”,充实的实,实在的实。教学楼内的走廊上,没有刻意展示的“佳作”——各种习作、草图、半成品,带着思考、创作、塑造的痕迹充斥其间;公共区域并不整齐,却是杂乱“有”章,充满着内在的秩序感。整个大楼就是一个一直在工作、一直在运转的大工房。这样的氛围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此间的每个人究竟在怎样不分昼夜的努力着。想着我来之前看到网上关于实践大学的各种“工作狂”状态的描述,这样的空间,还真是很好的注脚。身处其中,连我这个旁观者都有一种想要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工作、一起创作的冲动。由此可见,一个积极的教学空间,最需要的不是整齐划一、干净如新,也不是佳作云集,告诉别人我们培养的学生到底有多优秀,而是把正在努力的“进行时”呈现出来,用每个人的投入和努力,带动整个专业、整个学校的全情投入。这样的空间理应包容不完美,允许未完成,重要的是每个人在其中都能看到自己和别人努力的过程,见证并邀请别人一起见证自己的专业成长。“状态”以及如何将状态呈现出来以感染到更多的人,实践大学给我很多启发。

2、关于两岸设计教育的交流

a.交换生制度带来的良性竞争使台湾院校与大陆学校合作的意愿愈加强烈。

近年来,随着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增多,两岸学生互访、相互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其中不同专业背景、成长环境带给他们的有摩擦、碰撞,但更多的是在新环境中自由转换视角、激发出更多学习动能和创意灵感的可能。在和台湾老师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普遍评价大陆的学生很用功、很努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台湾学生是一种激励。年轻人固有的好胜心、自尊心会让他们努力在大陆学生面前表现出更积极的状态,这样一种良性竞争状态会让两岸学生同时受益。因此台湾院校非常欢迎大陆学生赴台作交流生,同时也愿意在学校、教师的层面上有更多形式的交流、合作。我研修所在的大同大学就同时与大陆多所院校保持着稳定的合作,在我研修期间,同时有包括我在内的四所大陆高校的教师以不同形式在校交流。而作为台湾三所公立艺术院校之一的台南艺术大学,其博馆所、金工所在我去学校考察时都明确表达了他们想与我所在的学院深度合作、交流的意愿。作为研修教师,我也很愿意链接两岸设计院校资源,为两岸设计师生的对话、交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b.两岸设计教育已经有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可能,但大陆设计师、设计教育者对本土设计的认同感、设计自信还有待提高。

在研修过程中我发现,两岸设计教育的差距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大,甚至连台湾的设计师都明显地感觉到大陆设计教育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他们前面。的确,近年来大陆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类设计院校硬件的普遍提升,设计院校与国外同类院校的交流越来越多,设计师人群的庞大基数所带来的竞争……种种因素都客观的促成了大陆设计教育水准的整体提升。遗憾的是我们的设计师、教师、学生普遍缺少应有的自信,这当然与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要求我们谦恭、谨慎有关,但自信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必须明白一点:对话是交流的基础。没有自信,我们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同时提示我们,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在给学生提供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提供诸多发展平台的同时,尊重他们不成熟的设想,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专业自信和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一样重要。

一个月的时间很短,值得看值得想的东西很多,但对我而言,赴台研修的意义不只在于采他山之石成就自己的美玉,更在于换一个视角,客观的观察两岸设计共同面对的问题和困境,思考台湾设计教育工作者、设计师应对这些问题时的经验和困惑,身体力行的在未来的研究、教学、实践中扬长补短,这才是此行最大的意义。与同行共勉。

关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 1255 号,250399
邮箱:guojichu@sdada.edu.cn

版权所有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

︻官


信︼